关于中国式教育 Chinese Education

东亚极低的出生率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因为东亚家庭对下一代教育有着极高要求,但是这样的要求“高”的并不代表“好”。

以我的成长经历来看,身边大多数的父母根本不在意学校里面教了什么内容,只要我家儿子闺女的分数上去了就是好的。东亚的父母比谁都更加注重孩子的分数,因为分数代表了竞争的排名;而排名又决定了能进入的学校的好坏,学校的好坏又直接决定了毕业后的工作去向。所以说归根结底,父母们关注的是下一代毕业之后到底能稳定地赚到多少钱,能给这个大家庭带来多大的利益。至于学到了什么,有没有用,并不是需要关心的问题。这个简单粗暴的想法在金钱决定论盛行的中国和韩国是显而易见得实用,毕竟这个社会卷得狠,稍不留心就会掉落到底层阶级。

虽然口头上说的是“为了下一代”,但是功利主义的风气如此盛行的地方,绝大多数的父母到头来都会失望的,因为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的教育资源极度缺乏。以985大学为例,全国每年能进入985大学的学生仅不到2%,211大学也只有5%左右。假如腾讯,华为和阿里只招985/211的学生的话,他们被仰望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毕竟确实是少数人才能达到的高度。不过呢,即使谁家孩子天生资质好进了985大学,毕业几年后父母可能还要再失望一次。因为即使是top 2%的学生,在北上广深杭来说还是太多了。到头来老人们可能不得不把养老的积蓄拿出来给在大城市当人矿的孩子们结婚买房。回头来看,这似乎是一个再南辕北辙不过的事情了:想要下一代有出息能够带来多少利益,没想到两代人矿都掉进了某个早就设定好的套里面。

在我的想法里面,中国的学校,不管有多好,都只在教一些你多半不会用到的知识,没有教会理解世界上的美—后者反而是生存更重要的工具,那个避免让人变成人矿,韭菜的工具。

亚里士多德推崇美(virtue,常被译为美德,但我认为这样的翻译狭隘了它的本意),他认为美是人天生会向往和追求的东西。这一点我不能同意更多:我们一生都愿意见到美的东西,而不愿意见到丑的东西,我相信这是根植在人性深处的本能。道德也是一样:善是美的,有秩序的;恶是丑的,混沌的。所以我们天生喜欢善,嫌弃恶。我们应该追求美,因为可以从中得到快乐,世界也会因此而更好。

对美的追求我们天生就有,教这些规则也用不着非得去一流的学校。也许爸妈饭桌上的几句话,周末的一次远足,科学馆的一个下午就可以产生足够的临界动能,让一个孩子的脑海里小小的火花变成灿烂的烟火,而这个烟火很可能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改变世界。

可是现代生活太忙碌了,很多人连和孩子一起吃晚饭都是奢望。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不能怪他们长大之后跟爹妈不亲近了。意大利人把晚餐当作一天家庭聚会最重要的时刻,出去应酬简直是浪费了一家人在一起的最好时光。就像Pixar电影Inside Out一样,美好的时光是脑海里面闪闪发光的玻璃球,没有了他们,人就变得暗淡,眼里没有光。会和冰冷的数字,功利的算计为伍,久而久之变成一个没意思的人。说实话的,这时我们就不能不负责任地够怪教育制度了,因为教育应该首先来自父母。如果父母本来就是一个功利的人,那必定会功利地要求下一代,然后下一代就会继续功利地要求后代—世世代代都在那个预先设好的套里面做人矿。

我看张益唐的视频,他年岁已高,手已然开始颤抖。但当他拄着拐杖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开始写公式的时候,他的眼里开始有光,变成了一个年轻人。他和一般人不一样,他说:“我只要有钱就足够花”。这句话实在太有深意。我想,他的父母应该很温柔,他的童年应该很快乐。